《貴州日報》今日推出跨省聯動報道:我們村的喜事傳北京
- 作者:王璐瑤 田旻佳 李舒涵 周睿 齊青楊 成桂紅
- 來源:當代先鋒網
- 發布時間:2023-03-04 08:07:10
跨省聯動報道
春日村莊,鳥鳴聲聲。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村里的喜事一樁接一樁,鄉親們有太多的心里話想說出來。
2023全國兩會期間,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聯動津云客戶端、河北日報、潮新聞、福建日報、江西今視頻、大眾日報、大象新聞、湖北長江云、華聲在線、廣西日報、海南日報、重慶日報、川觀新聞、云南日報、甘肅日報、寧夏日報等主流媒體,聚焦村莊新貌,聆聽發展故事,共話“我們村的喜事”,從一個個村莊中看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圖景!
貴州·化屋村
瞧,這是化屋的幸福賬單
貴州化屋村群峰疊翠、碧水蕩漾。圖為化屋村景色。張加林 攝
懸崖之下,苗歌悠揚。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群峰疊翠、碧水蕩漾,烏江沿岸游人來往。
走進化屋村,面貌新、旅游興、村民樂。
“旅游業的發展讓許多人返鄉就業創業,苗繡和蠟染讓繡娘有了樂業之本?!睆男『湍赣H學習苗繡和蠟染的楊文麗,懷揣著對技藝傳承的初心,返鄉創業開辦蠟染刺繡工坊,探索“傳統+時尚”的苗繡傳承新路。
“苗繡既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視察,在化屋村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產業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為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去年,楊文麗的苗繡和蠟染制品線上線下銷售額達到188萬元,帶動當地60余名繡娘就業。
在化屋,像楊文麗一樣擁有“新人生”的人還有許多,他們端起“生態碗”,吃上“旅游飯”。2021年以來,化屋村累計接待游客9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3億元。紅火的發展賬單寫出了化屋人家的好日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梓顏 李舒涵 劉義鵬
天津·丁家瞿阝村
我們的田野,充滿希望
天津丁家瞿阝村風吹麥浪蕩漾。
“10年過去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您的殷殷囑托!”
進入兩會時間,天津市武清區南蔡村鎮丁家瞿阝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鴻勛的思緒一下子拉回了10年前。
2013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從北京乘坐城際列車來到天津。在武清站下了列車后,他直接來到丁家 村的小麥大田,仔細察看小麥長勢,向農民詢問田間管理和預產情況,叮囑當地干部加強農技服務,搞好田間管理,努力爭取夏糧豐收。
10年歲月,肥土良田,播撒良種,疏通溝渠,丁家 村有了新面貌。
2014年,村里成立“金河灘”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了香味葡萄種植示范推廣基地?!拔覀兘ㄔO千畝高標準農田,種植黑小麥,建設面粉廠,發展特色種植產業,搞起網絡直播銷售?!睆堷檮渍f,丁家瞿阝村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路子越走越寬,村民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
如今,10年已過,丁家瞿阝村從傳統農業到前沿科技,從單一耕種到多元發展,從村集體收入近零到112萬元,人均收入從幾千元到3萬多元……這里的泥土孕育勃勃生機,帶來收獲的喜悅。
津云客戶端記者 霍艷華 武清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毛建芳
河北·駱駝灣村
駱駝灣變成了幸福灣
綠水青山環抱中的河北駱駝灣村。河北日報記者 趙杰 攝
“攢足勁兒再出發,致富路肯定越走越寬!”不久前,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村委會會議室,一場關于產業發展的座談會討論得熱火朝天,村婦聯主席任永花的發言引來陣陣掌聲。
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到駱駝灣村看望慰問群眾。隨后,“北漂”近20年的任永花感受到了父老鄉親們的干勁和信心:從僅有一條年久破損的硬化路,到雙向6車道的國道公路連接線、旅游公路標準的通村路;從破舊低矮的土坯房,到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新民居;從靠天吃飯,到發展新產業,端牢鄉村旅游“新飯碗”……短短幾年光景,村容村貌、富民產業、公共服務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9年,任永花果斷從北京返回家鄉,到村里的旅游公司務工。村里,高山蘋果、高端花卉、百畝花海穩步發展,香菇種植、休閑漁業、精品民宿風生水起。2022年,駱駝灣村集體收入達10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萬元。
村里的變化,任永花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真希望把這些好消息傳到北京去!更盼望習近平總書記再來看一看,看看咱們村里的大變化!”
河北日報記者 寇國瑩
浙江·余村村
贈人青綠 手留“余”香
浙江余村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大地回春,草木萌生。走進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三面青山環繞,小溪繞村而過,漫山翠竹綠葉,入眼皆是美景。在主干道上,旅游大巴車來來往往。
“過去,我們靠山吃山。開礦山,漫天都是粉塵,一年也就幾千塊?!闭勂疬^去,余村鄉宿聯盟主席、“春林山莊”老板潘春林唏噓不已。早年因為開礦采石、辦水泥廠,余村污染嚴重,煙塵漫天,家家戶戶門窗緊閉。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余村調研,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鼓勵余村要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經濟這條路子。從此,余村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擠出集體資金修復生態環境,同時重新調整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旅游休閑產業。
10多年來,余村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不懈復墾復綠,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形成了可游可賞、亦耕亦采的新型鄉村生態經濟,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現在,我們養山富山。開民宿、‘賣風景’。去年,我賺了100多萬元錢,在村里也就是中等水平?!迸舜毫终f。
國家4A級景區、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潘春林細數這些年的變化,由衷感慨:“村好了,村民會更好?!?/p>
潮新聞記者 黃玉環 汪馳超
福建·中復村
互聯網“圈粉”記
“紅軍長征第一村”福建中復村。
“直播間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粉干姐’……”人未到,聲先至,在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的紅軍街上,初春的微風裹著上官小英的聲音傳到了游客們的耳朵里。沿街店鋪里,電商直播熱火朝天。
長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和紅軍長征主要出發地之一。如何讓革命老區煥發新活力?被譽為“紅軍長征第一村”的長汀縣中復村利用紅色旅游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以建設省級蔬果現代產業園為抓手,打造集休閑、賞景、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生態觀光休閑農業,開辦直播培訓活動,鼓勵村民們共踏電商浪潮。
上官小英就是加入直播培訓的村民之一。2011年,她返鄉創業自創品牌“汀媽媽手工米線”?,F在,小英的工廠日產幾千斤米線,她也成了周邊小有名氣的紅人“粉干姐”。此外,她還以產業帶動周邊村民就業,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增收。
2022年,中復村上榜“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這里也成為長汀縣最大規模的互聯網創業孵化基地和鄉村振興培訓基地。
山更綠,水更青,交出的成績更紅火,中復村一直在路上。
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記者 鄧慧杰
江西·潭頭村
“紅軍村”的紅日子
江西潭頭村美麗鄉村畫卷迎曦展開。
初春,走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白墻黛瓦、錯落有致的小樓上繪著喜慶的農民畫,農耕文化園里大片油菜花悄然盛開,游客們拍照游玩。一幅美麗鄉村畫卷迎曦展開。
“我們村是有名的‘紅軍村’。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調研,囑咐我們要把鄉村振興起來,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4歲的老人孫觀發熱情介紹。
近年來,潭頭村牢記囑托,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發展特色農家樂、紅色研學旅游等項目,建設停車場、旅游公廁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通過村民入股的方式,讓400多戶村民當上了股東,村里人氣越來越旺,游客絡繹不絕。
“這些年,潭頭村舊貌換新顏?!睂O觀發感慨,“如今,鄉村旅游紅紅火火,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p>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潭頭村的雕塑上,一行話語道出贛鄱大地群眾的心聲。如今,于都富硒農產品打響品牌,中國首部大型文旅史詩《長征第一渡》即將首演,一項項進展就像書寫在答題紙上的一組組答案,成為潭頭村對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的最好回應。
江西廣播電視臺今視頻記者 鐘文 胡筱娟 熊俊杰
山東·三澗溪村
走,創業正當時
山東三澗溪村返鄉創業人王元虎。
“我們已做好準備迎接這個春天!”在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濟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元虎說,隨著章小福農樂園和農家宴項目落地,他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王元虎是三澗溪村第一個返鄉創業的大學生。2009年,他從北京辭職返回家鄉?,F在,他的公司已成為濟南市農業龍頭企業,年收入千萬元,并帶動村里大量年輕人就業創業。
產業升級推動村子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這正是三澗溪發展的縮影。
2018年6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調研時來到三澗溪村。他指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近年來,三澗溪村牢記囑托,通過政治領航、組織帶動,筑牢鄉村善治的堡壘;通過產業領富、平臺帶動,筑牢強村富民的基石。
如今,村北,以章小福農樂園為代表的產業融合業態逐步成熟,農業采摘、冷鏈物流、研學、近郊游、餐飲等產業協同發展;村南,工業園區持續產業升級;村西,章丘區中醫院樓群與三澗溪康養項目遙相輝映;村東,三澗溪鄉村振興綜合體內電商基地已開始運行,不遠處的美食街在線下搭建新消費場景。
搶抓發展紅利,村民們在這里共享發展成果。
大眾日報記者 段婷婷
河南·田鋪大塆
我們的“田”有點“甜”
河南田鋪大塆講好鄉村發展新故事。
炊煙裊裊春風至,位于大別山深處的田鋪大塆被“喚醒”了。
早起的游客,悠閑地行走在村中小道。在一家名為“半坡時光”的民宿門口,他們用手機拍下春光里的田鋪大塆。
韓光軍是“半坡時光”的主人,望著門前來來往往的游客,他抑制不住高興:“以前路不通暢,外面的游客進不來?,F在靠著鄉村旅游,我們村越來越知名,好日子越過越有奔頭?!?/p>
在經營民宿之前,韓光軍在村口經營著一家小賣部。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考察調研,走進了他的小店。在這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鄉村振興,不是說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這些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
2020年,韓光軍將小店轉讓給了鄰居,重新裝修家里的老房子,干起了民宿。
“現在一到節假日,村里的游客一波接一波,我們的民宿需要預約才能住上?!表n光軍說。
在田鋪大塆,像韓光軍家這樣的民宿,還有20多家。村民的收入增加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了,還吸引外地人來這里發展。韓光軍說,大伙的日子越過越好,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新聞記者 米方杰 沈翔
湖北·峒山村
峒山村里有你我的鄉愁
湖北峒山村里充滿鄉愁。
青磚、白墻、灰瓦,村居建筑與山水自然風光融為一體,這里是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長港鎮峒山村,新社區與古村落掩映于綠色間,水鄉氣息撲面來。
“這些年我們的村發生了巨大變化?!贝迕裥焓珑髡f。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峒山村調研時強調,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不成為荒蕪的農村。2013年,因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有千畝土地空閑。此后,峒山村引進華中農業大學教學試驗基地、元隆生態園等,發展特色種植,讓土地不再空閑。
不成為留守的農村。2013年,村里70%勞動力在外打工,留守老人居多。此后,峒山村發展各項產業,吸引勞動力返鄉就業創業。
不成為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峒山村將老房子保護起來,修舊如舊,留下鄉親們的記憶和鄉愁。
2018年9月,峒山村被列為全國首批鄉村環境綜合治理示范村。戶戶皆是景,處處有鄉愁。這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的回應,也是對荊楚百姓的承諾。
“我有一句話想傳到北京去,農村越來越好,祖國越來越強大,如今的我很自信,生活更充實?!毙焓珑髡f。
湖北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桂亮 劉璐
湖南·沙洲瑤族村
半條被子 幸福日子
湖南沙洲瑤族村春意盎然。
“家門口掙錢,半條被子,幸福日子?!焙鲜〕恢菔腥瓿强h沙洲瑤族村民俗廣場一攤子邊,攤主羅金花鋪開紙張拿起筆一氣呵成,“這幾年,我們的生活變化可大了?!?/p>
沙洲村地處羅霄山脈南麓大山叢中,是紅軍長征路上“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過去,因偏遠閉塞,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創業,羅金花也在其中。
2016年10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講述了“半條被子”故事,讓沙洲村聲名遠揚。
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沙洲考察后,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村民搶抓契機,大力發展農旅經濟,吃上了旅游飯。
同村里其他30多位“金花”一樣,羅金花也回來了。她承租村里統一規劃的小攤,做起了生意。今年春節期間,沙洲村游人如織,羅金花生意火爆,僅初八一天就收入6000多元。
閑暇時光,羅金花還與姐妹們一起唱歌跳舞,積極參加村里文藝會、合唱團等,讓精神也“富”起來。
“幸福日子甜如蜜,更得擼起袖子加油干?!绷_金花說。
華聲在線記者 鄧望軍 通訊員 鄧生祥 何利飛 歐智敏
廣西·毛竹山村
葡萄里吃出鄉村振興好味道
廣西毛竹山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等新業態。
普通的小山村何以一躍成為全國聞名的幸福村?八桂大地歡歌響,毛竹山村給出了自己的發展答案。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山川秀美、人杰地靈,是湘江戰役腳山鋪阻擊戰的發生地。紅色血脈在這里流淌,綠色產業在這里興起。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毛竹山村視察時強調,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面對這份囑托,鄉親們擼起袖子加油干,著力推動葡萄品質提升工作,改種了綜合收益更高的“陽光玫瑰”等新品種。去年,毛竹山村的葡萄產業平均畝產較上一年提高了近250公斤,產銷兩旺。
這些年,依托周邊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的紅色旅游資源,毛竹山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等新業態,打造“紅+綠”鄉村旅游品牌。產業火了,旅游也火了。2022年,依靠葡萄產業及旅游產業,毛竹山村人均年收入達到3.8萬元。
“真希望總書記能再來毛竹山村,品嘗我們新種的葡萄?!蹦弦淮妩h總支部書記王軍榮說,“如今我知道了鄉村振興的幸福滋味,就如我們的葡萄這般越發香甜?!?/p>
廣西日報記者 王艷群 廣西全州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鄧琳 曹文郁
海南·毛納村
明信片背后的致富“密碼”
片片嫩綠茶葉,為海南毛納村打開了致富路。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海南承載著無數人的夢。
王啟望有一個夢,一個帶領大家走向致富路的夢。10多年前,為了方便照顧年邁的父母,他回到家鄉——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致力于創業。
毛納村處于五指山深處,熱帶高山雨林氣候讓大葉種茶味甘又清甜。創業中,王啟望不斷探索,琢磨出了一套立體化生態種養農業模式。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時來到毛納村,勉勵鄉親們把茶葉經營好,把日子過得更紅火。
“習近平總書記的祝福和鼓勵,讓我們干勁滿滿!我們村現在種植茶樹的農戶超過80%,村里接待游客數量、旅游收入都翻了一番。毛納村還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蓖鯁⑼f,這片片茶葉為小小村莊打開了致富路。
“我精心挑選了張明信片,真想給習近平總書記看看。我想對他說,茶葉,讓毛納村找到了致富的法寶?!蓖种械拿餍牌?,王啟望充滿了希望,“我相信,沿著生態致富這條路,毛納村的綠色小康路會越走越廣闊?!?/p>
海南日報記者 嚴蘭青 陳若龍 謝式偉
重慶·華溪村
奔跑吧,華溪村!
重慶華溪村坐落在青山綠水間。
三月,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草木吐翠,春意盎然。整飭一新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地里的黃精長勢正好。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赴重慶考察調研,來到大山深處的華溪村,實地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他在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時強調,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務必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幾年光景,歲月更迭。從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改變的是當地人的生活與未來。當年受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注的黃精,如今種植面積達到730畝,加工后的優質“中益黃精面”也銷往海外,黃精真成了“黃金”。
2019年以來,村民陳朋“返承包”7畝黃精種植地,養起了蜜蜂,參加了技能培訓班學習木工手藝,還主動承擔起村里的公益性崗位,去年一家人的收入突破了10萬元?!把牧?,向前奔跑的勁頭也更足了?!标惻蟮哪樕蠈憹M了開心。
“太陽出來啰兒,喜洋洋歐啷啰,只要我們多勤快,不愁吃來不愁穿……”黃精地里,哼著民歌的老鄉們正努力把幸福生活“跑出來”!
重慶日報見習記者 劉沖
四川·石椅村
石椅羌寨忙“升級”
四川石椅村民宿極具當地風格。
駛過彎彎曲曲的山道,叮叮咚咚的敲擊聲、歡快的機器轟鳴聲迎面而來。這里是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石椅村,趁著春光明媚,道路拓寬等基礎設施改造、民宿改造等,正如火如荼進行。
2023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石椅村就是視頻連線的點位之一。
“有信心,有干勁!”邵川站在參與連線群眾的第一排,備受鼓舞。連線結束后,他立馬對自家的“爾瑪人家”民宿改造規劃方案進行了升級調整。
春節假期,大量游客讓村民更加堅定了發展信心?!芭D肉、香腸等特產銷售一空,農家樂都住滿了?!被貞洿汗潟r的熱鬧,邵川仍舊激動。
積極行動的不止邵川一家,石椅村村民紛紛加快升級硬件、改造民宿,積極參加村里組織的外出學習,學轉變農文旅融合發展思路,加快自我轉型步伐。
如今的石椅村迸發出巨大的奮進熱情,每天都有新變化。一股發展的春潮,讓這個小山村熱鬧紅火。
川觀新聞記者 祖明遠 通訊員 蔣煒
云南·迪政當村
獨龍江畔幸?!翱棥背鰜?/strong>
李文仕(左)正在編織獨龍毯。
積雪融化,獨龍江河谷流水歡暢。春節過后,每天都有大批游客穿過獨龍江公路隧道,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領略自然風光、體驗民風民俗。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昆明親切會見了少數民族干部群眾代表。迪政當村的獨龍族老人李文仕當時也在現場。第一次走出獨龍江鄉、第一次坐飛機的她,還激動地用獨龍語唱起自編的“感恩歌”。
最近,慕名而來的游客擠滿了李文仕家小小的院子。今年76歲的李文仕老人精神矍鑠,一邊麻利地編織手中的毯子,一邊唱著古老的民歌,自信大方地展示著獨龍族傳統文化。
李文仕的女兒李玉花從小跟母親學習編織獨龍毯的技藝,如今已經成為編織能手。她說,今年1月以來,家中編織的獨龍毯已經賣出20多床,收入約1萬元。
曾經貧窮落后獨龍江鄉,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下迎來巨變?,F在,獨龍江鄉已實現5G網絡行政村全覆蓋,互聯網營銷模式更是讓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堅果、獨龍毯、蜂蜜等特產走出大山。
獨龍江畔,幸福生活“織”出來。
云南日報記者 鄭海燕 通訊員 施勁強
甘肅·富民新村
說說“搬家”那些事
特色產業助力甘肅富民新村大發展。圖為村民在古浪越海農業現代智能溫室里采摘串收番茄。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金奉乾 攝
“挪窮窩、住新房、有產業、能致富,這都得感謝黨的好政策?!闭f起近年來的生活變化,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村民李應川感慨萬千。
李應川祖祖輩輩生活在古浪縣南部山區,那里山大溝深,生活條件艱苦。為破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2012年以來,古浪縣持續實施黃花灘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先后建成12個移民新村和1個生態移民小城鎮,搬遷安置南部高深山區6.24萬人。
2018年5月,李應川一家搬進富民新村,發展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和養殖暖棚,收入節節攀高。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富民新村考察時強調,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老百姓利益著想,讓老百姓幸福就是黨的事業。
牢記殷殷囑托,富民新村村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帶領和各項惠民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感恩奮進、埋頭苦干。
“我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組織方式,發展特色產業?!备幻裥麓妩h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延堂介紹,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5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90萬元。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金奉乾
寧夏·原隆村
從年年無“余”到年年有“魚”
寧夏原隆村。圖為原隆村光伏產業。
仿佛魔術一般,馮秀清大手一揮,魚池“沸騰”起來,千百尾加州鱸魚追逐撒落的魚食,躍起落下,濺起水花串串。
好日子如同這“沸騰”的池水,把馮秀清的一顆心捂得滾燙:“10年前,家住山里,一年到頭啥也不‘余’。10年后,家家不僅年年有‘余’,戶戶還都有房子、車子和票子!”
馮秀清說:“2012年,我從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上青石村搬到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在同村勞務經紀人的帶領下,選擇外出務工,一年收入兩三萬元。但是,我知道這不是幸福的終點?!?/p>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和鄉親們圍坐一起,共話家常。
“總書記的關心和期望,給足了我們干勁;原隆村一天一個樣,召喚我們回家?!?019年10月,馮秀清回到家鄉,在寧夏佳閩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管理溫棚,“從家到大棚不到2公里,一月收入6000元,掙錢顧家兩不誤?!?/p>
一幢幢溫棚里,各類優質水果“扎根落戶”;“魚菜共生”大棚中,50立方米的池里魚群如云。
年年有魚,年年有余。馮秀清的新生活是原隆村日新月異的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今日的干沙灘,明日要變成金沙灘。如今,這片金沙灘熠熠發光。
寧夏日報記者 秦磊 毛雪皎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璐瑤 田旻佳 李舒涵
周睿 齊青楊 成桂紅
編輯 張婷 曾田
二審 李劼
三審 閔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