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頁 > 都市新聞 > 正文

?社會支持系統對留守未成年人的影響及其建構策略

微信圖片_20230214093720.jpg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心留守問題,2015年他在貴州調研時強調,要“完善工作機制和措施,加強管理和服務,讓他們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p>


留守未成年人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留守未成年人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貴州作為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未成年人權益保障是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難題。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貴州省人口凈流出730萬,以貴州總人口3856萬人計算,大約每5個貴州人中就有1人離開家鄉出省工作。勞務輸出促進了家鄉的振興,卻也衍生了留守未成年人、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的“三留守”問題。2021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0)》(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侵害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總體趨緩,2019年至2021年,檢察機關起訴侵害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數的比例分別為4.12%、4.52%、4.29%。以2018年底貴州省相關統計數據為依據,貴州省留守未成年人總量為52.4萬人,留守未成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工作將會是相關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


留守導致的心理與行為問題


中小學生處在身心迅速發展的階段,在生理、學習、道德和社會交往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需要監護人的關注、引導和支持,受父母缺位的影響,留守未成年人難以建立起必要的社會支持系統,與同齡人相比,更容易產生心理與行為問題。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周宗奎教授團隊的研究表明:教師群體認為,相比同齡人,留守未成年人在學習、品行和情緒感受等方面的問題更加明顯。來自留守未成年人群體的調查結果表明,他們在人際關系和自信心等方面明顯不如同齡人,孤獨感、學習適應、校園霸凌等問題比較突出。同時,研究表明,上述心理與行為問題還出現了明顯的性別和學段差異,女生比男生更突出,小學生比初中生更突出。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留守未成年人群體的網絡成癮、社交焦慮、網絡霸凌等問題逐漸凸顯。貴陽學院趙福菓教授團隊以全省9個地州市68所學校38681名學生樣本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留守未成年人卷入校園霸凌的比例為37%,相較非留守群體高出4.2%。留守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同伴的言語霸凌、關系霸凌和性霸凌。


社會支持系統對留守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促進作用


社會支持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和相互支持與幫助的互動關系,它是幫助個體應對外界壓力的精神和物質資源。留守未成年人的社會支持可以分為情感性支持和物質性支持。常見的情感性支持包括對留守未成年人的關注、關愛、鼓勵和陪伴等主觀因素;常見的物質性支持包括學費、生活物資、生活照料等客觀因素。另外,中南大學肖水源教授在社會支持的測量學研究中還提出了“支持利用度”的概念,即對社會支持資源的利用程度。研究發現,社會支持是人際交互的過程,有的人在支持他人的同時也為自己獲得更多支持創造了基礎;個體對主、客觀支持的利用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社會支持面前,有的人坦然接受,有的人猶豫甚至拒絕。


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研究表明:情感性支持對留守未成年人身心發展有顯著作用,尤其是在違法、違紀、欺騙等行為上,情感性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問題行為越少;支持利用度對問題行為的影響與情感性支持類似,尤其是在危害健康的行為上,支持利用度越高,酗酒、網絡成癮等問題行為越少;社會支持總體水平越高,抑郁、焦慮、自卑和強迫思維等心理問題越少。物質性支持與身心健康的關系上,學術界尚未形成明確、統一的認識,一方面物質支持往往伴有情感色彩,很難將二者做絕對區分;另一方面物質支持的類型更加多元,不同類型的支持資源之間差異較大??傮w來講,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在提高留守未成年人心理韌性、幸福感和較少情緒、行為問題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構建留守未成年人社會支持系統的建議


將情感性支持作為社會支持系統構建的重要內容。留守未成年人父母外出務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國家幫扶政策也在物質資源支持上給予了重要補充。與之相對應的是在情感陪伴和情緒支持上的缺乏,因此,構建留守未成年人社會支持系統應當重點加強對他們的關愛和鼓勵。


合理統籌社會支持資源,形成合力,充分發揮社會支持資源價值。政府、學校、社會機構等實施的幫扶、救助項目眾多,需要在民政、婦聯、關工委等的統籌下,協同開展幫扶工作,避免因參與主體之間溝通不暢而導致的重復工作或救助空白等現象。政府應做好監督檢查和指導工作,確保資源的有效投入和產出的最大化。


引導留守未成年人群體主動尋求社會支持,培養自強自立意識,提升支持利用度。社會支持系統中的各方主體是雙向互動的關系,支持網絡為個體提供資源的同時也需要留守未成年人主動適應和融入系統。支持利用度是影響社會支持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需要著重培養留守未成年人主動尋求社會支持的意識和勇氣,幫助他們知曉更多的支持渠道和方法。


健全家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提高家庭參與度,提升留守未成年人社會支持水平。父母是留守未成年人社會支持系統的核心資源,解決留守問題的根本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采取積極措施吸引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學校也應當利用好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教師和農村學校的傾斜性、支持性政策,快速發展鄉村教育事業,爭取社會資源參與,做好留守未成年人的家校協同教育工作。


社會支持系統的構建對解決留守未成年人的不利現狀有積極作用,在系統建構的過程中家庭要擔當起責任、政府要有作為、農村社區要履行職責、農村學校要發揮好教育功能、社會團體深度高效參與,使留守未成年人不再是“被遺忘的花朵”,讓他們和同齡人一起在偉大時代的滋潤下,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茁壯成長。


本文系2022年受貴陽市婦聯-貴陽學院聯合課題GYU-KY-〔2022〕研究成果之一


袁淑莉(貴陽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編輯 郝夢

二審 賀韜

三審 趙宏斌

欧美狂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