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龍里營造文化新家園

封面.jpg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近日,記者走進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龍山鎮朵花村,一陣瑯瑯讀詩聲從村里文化禮堂內傳出,這是龍里縣余下小學的45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文化禮堂開展的一場課外活動。


1.jpg


腳步邁入文化禮堂內部,四合院式樣的老建筑皆為青磚青瓦,環境安靜清幽。隨著古銅色的木房映入眼簾,庭院木桶中栽種著一株未綻放的繡球花,老舊的自行車、頗有年代感的青花瓷,鄉愁館內擺放的推刨、油紙傘、縫紉機、圓琴、木鼓等,這些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兒,都是當地村民自發捐獻,標注有具體名稱、年代及功能用途,更讓這座文化禮堂的百年歷史價值得到凸顯。


2.jpg


在那些暖光鋪灑的墻上,還將村莊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都逐一記錄,成為參觀者和當地人回顧村莊發展進步的深刻印記。文字里的溫情,照片里的笑臉,細細觀來,不經意間撥動了人們對往事的回憶,以及藏于心底的脈脈“鄉愁”。


“朵花文化禮堂是整合現有資源的老四合院建成,集學習、休閑、聚會、養老等多種元素為一體的農村文化服務綜合體?!饼埳芥傂麄魑瘑T楊春申告訴記者,整個文化禮堂分為村史館、鄉賢館、文化館、互助養老中心、綜治中心、鄉村影院、圖書館及鄉愁館,鄉村影院平時還會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義、傳播正能量的影片。


3.jpg


文化如水,禮堂如根;浸潤心田,凝魂聚氣。鄉村文化禮堂,除了是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陣地、精神家園,也是開展農村工作的綜合平臺、服務窗口,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大學生金甜甜的家就在文化禮堂對面,她見證參與了禮堂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整個過程?!白脏l村文化禮堂建好以后,很多人來參觀來這里讀書練字,還有小孩來下棋,能夠在舒適寧靜的文化禮堂內讀書學習,是件很愉快的事情?!?/span>


4.jpg


此外,為了讓文化禮堂更好地服務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當地學校依托朵花鄉村文化禮堂這一主陣地,將教學和社會實踐相融合,結合當地文化特色,設計理論宣講、體驗參觀、勞動教育等研學路線,讓文化禮堂成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把傳統文化真正“種”進孩子們心田。目前,龍里縣正不斷完善鄉村文化禮堂的建設,讓當地的民俗風情、家風家訓得以落地生根,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賡續傳承,讓禮堂成為群眾“身有所棲、心有所寄”的文化新家園。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江南

圖/龍山鎮提供

視覺/實習生 農武笑

編輯/彭芳蓉

二審/趙相康

三審/黃蔚


欧美狂喷水